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聚人才 ‖ 小撒来矿大了
发布时间:2025-05-23 编辑:龚雪

初夏时节,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迎来了一位学术明星——省级特聘教授撒浩轩老师。她是赫尔辛基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建院以来第一位代表毕业生进行演讲且被授予“最佳毕业生”的中国学生,是获得芬兰Zonta基金会授予“优秀女性青年学者”的第一位中国学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The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的著名区域经济学家Shin Hyun Bang教授称赞她为“极具潜力的、充满智慧、充满思辨精神的优秀学者”。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国情怀的撒教授加盟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以其独特跨学科背景为公共管理学科注入了强劲动能。

撒浩轩教授以全国高中数学三等奖(辽宁省赛区)的优异成绩被推荐录取到厦门大学读本科,从自动化专业跳到新闻学专业,毕业时获得新闻学和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后远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深造,先后获得社会研究硕士学位、城市研究博士学位,期间撒教授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交换学习。撒教授的博士毕业论文成绩为优秀 (distinction,前5%),是毕业前6年内赫尔辛基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授予的博士毕业论文中的最高分,除博士论文外撒教授在博士期间全部课程成绩均为满分,也是毕业前6年内所有博士生中的最高分和全校为数不多的全满分毕业生。

撒教授博士毕业后任赫尔辛基大学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芬兰科学院院士Anne Haila教授团队骨干成员,兼任赫尔辛基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赫尔辛基大区政府城市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同时担任 SSCI 期刊 Island Studies Journal 特约客座编辑、 Journal of Island and Marine Studies 编辑,Urban Studi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Policy的审稿人。多次作为主要报告人受邀参加知名国际会议和参与组织了诸多顶级国际会议,包括美国地理学年会、英国地理学年会、城市研究顶级会议RC21等。

撒教授丰富的海外学术经历积累了优秀的国际科研和教学经验。在学术研究上,她深耕城市韧性、大数据管理、政策创新、环境安全等领域,研究成果斐然,构建起横跨中文CSSCI与英语SCI/SSCI的学术矩阵。从《清华社会学评论》的前沿发声,到《Land Use Policy》《Housing Studies》及国际学术会议的智慧激荡。论文被多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例如社会科学论文索引SSCI排名全球前五十的地理学家、伦敦大学学院的巴特雷规划教授 Wu Fulong)多次引用。还出版了学术专著《Land Transformations, Urbanized Actors, and Collective Values in Urban Villages in China》(赫尔辛基大学出版社,2022)。撒教授是科研项目申报的偏好者,有时候一年中申报八个项目,从主持赫尔辛基大学联合研究项目,到主持赫尔辛基大区政府项目 27.6万欧(约215万元,独立PI),她的身影既扎根于理论创新的沃土,又延伸向实践探索的疆域。在教学上,撒教授讲授研究生课程《城市研究方法》《城市与社会公正》《城市研究经典阅读》、本科生课程《西方文化》等,担任了一位博士研究生、两位硕士研究生的导师,所指导的硕士生N.N的硕士毕业论文荣获赫尔辛基市优秀毕业论文奖(City of Helsinki Thesis Award)。

4月初撒教授刚到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办完入职手续,就马不停蹄地进入科研工作室,开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中芬合作)重点培育项目的研究,尽快融入学院的科学研究氛围。学院专门联合校科学技术研究院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项目申报专项辅导,为撒教授申报国内项目明确方向、把脉赋能。撒教授的加盟有效助力了学院与国际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为学科建设国际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E76F7

“我真切感受到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对新教师的人文关怀和暖心支持,学院优越的办公条件、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完善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让我心无旁骛地投入科学研究工作。”撒教授表示,在矿大她将积极发挥自身特长,将自己的研究深度融入学校、学院的研究方向,同时紧跟国际前沿,为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以“不遗余力、不拘一格”为理念,以“工作上支持、服务上投入、政策上倾斜”为思路,以“真情实感、成就人才”为原则,大踏步走在人才引培的路途上。依托“越崎论坛”、校招宣讲、学术会议等方式拓展引才方式,实施“揭榜挂帅”和“托举工程”,帮助新教师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学院将紧紧瞄准学校的发展方向、创新工作思路,用事业凝聚人心,以实践造就人才,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努力为学校、学科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