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师生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号召,将课堂所学融入广袤大地,分赴江苏徐州、安徽淮南与宿州、山西等地,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扎实、成果丰硕的暑期专业实践活动。多支实践团队深入田间地头、工矿企业、城市社区与生态湿地,运用专业技能服务地方发展需求,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锤炼过硬本领。
聚焦乡村沃土,精准把脉振兴需求
在江苏徐州,“徐地探源,筑梦乡兴”和“彭城沃野·乡土脉动”两支实践团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生力军。7月2日至11日,“徐地探源”团队深入徐州周边乡村,通过多渠道收集政策资料、实地踏勘寻找变化地类、结合专业技能进行补测等方式,全面掌握乡村土地资源底数,追踪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团队成员还走村入户,围绕土地资源利用、耕地保护、产业发展等核心问题开展深度访谈,切身感受乡村振兴的成效与挑战。实践后期,团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将土地利用现状可视化,共同探讨耕地“非粮化”、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等关键问题,提出针对性建议。
7月5日至20日,“彭城沃野”团队在王辉老师的带领下,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采用“卫星遥感影像判读、实地踏勘测量、农户访谈印证与历史数据对比”相结合的“三结合”工作法,开展高精度土地资源实地调查。队员们携带全站仪、手持GPS等专业设备,依据“三调”底图逐地块核查,对发现的地类变更、边界偏移等情况严格按标准进行现场记录并录入电子台账。团队累计完成12个行政村的入户走访,访谈村民87户,收集了包括宅基地闲置率、土地流转规范率等反映农村土地管理现状的核心数据,形成《农村土地管理现状访谈实录》。所获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已同步至地方国土调查数据库,为国土空间规划修编提供了重要参考。
锤炼专业技能,服务城市国土管理
在安徽宿州,“蓝图守护队”的同学们在杨俊、丁忠义老师的指导下,于7月13日至22日开展了扎实的城市国土空间监测生产实习。团队在宿州市自然资源勘测规划设计院接受任务部署后,创新采用“内业制图+外业举证”的工作流程。他们首先利用单位提供的资料进行内业处理,查找并上图调查对象;随后分组在人民路东西两侧调查区开展外业,实地核查、记录现状并拍照举证;最后依据外业获取的一手资料修正内业判读错误,更新信息,成功建立了宿州市旅馆用地要素地理空间数据库,高质量完成了专项监测任务。此次实习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城市国土空间监测的重要意义,并熟练掌握了其工作流程。
深入矿区一线,实践审批评估流程
山西的广袤矿区成为“矿区探秘队”12名成员的实践课堂。7月13日至23日,在李永峰老师的带领下,团队分赴太原市、朔州市平鲁区、大同市左云县和阳高县四个地点开展实习。各小组深入自然资源部门和相关企业,参与到土地资源管理的前沿实务中:太原组学习并参与编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报告;平鲁区组在自然资源局参与土地审批报批流程;左云县组投身建设用地报批的前期工作,包括土地现状调查、被征地农民社保调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调查,并学习测绘仪器操作;阳高县组则负责征地面积统计、社保审核表制作,并学习了无人机航测的操作与数据采集方法。实习尾声,团队集体参观中国煤炭博物馆,通过模型和模拟矿井深化了对煤炭资源开发全过程的认知。此次山西之行将理论学习与实地操作紧密结合,显著提升了队员们的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心系矿区转型,探访民生助力修复
安徽淮南的资源枯竭煤矿区成为另一重要实践场域。7月15日至16日,土地资源管理系党支部师生在谢家集区望峰岗镇开展了“‘强国行’专项行动之资源枯竭煤矿区生态修复和土地利用转型对农户生计韧性影响”的问卷调研。团队精心设计问卷,深入搬迁后的刘树村、永青新村以及未搬迁的山余村,挨家挨户走访。调研聚焦搬迁村民满意度、搬迁前后生活对比、就业状况、补偿政策理解及未来期望等,细致记录村民反映的“居住环境改善但就业困扰”等实际问题,为完善矿区转型政策收集了宝贵的一手民生资料。
7月17日,该支部的另一支队伍在王培俊、牟守国老师带领下,转战淮南春申湖生态湿地公园和十涧湖,开展“‘强国行’专项行动之土壤与水环境监测采样”工作。作为淮河中游重要的生态节点,两湖的水土质量关乎周边居民福祉和淮南市生态文明建设。师生们在湖泊岸带、植被缓冲带及入湖河口等关键区域,严格按照专业规范科学布点、分层采集土壤和水样共46份,详细记录点位信息,探究煤矿区生态修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
这个夏天,中国矿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学子们以脚步丈量国土,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发展。从徐州乡村的振兴蓝图到淮南矿区的生态修复,从宿州城市的精细监测到山西矿区的审批实践,他们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书写了生动的实践篇章。一系列实践活动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土地是乡村振兴核心要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的理解,更锤炼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彰显了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人才的责任与担当,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服务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