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我院教师学术成果在《Nature》旗下期刊《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发表
发布时间:2025-09-30 编辑:

近日,我院赵立雨教授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应博教授团队在《Nature》(《自然》)旗下期刊《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人文社科通讯》)发表题为“Defining Organized R&D: Collective Action for Mission-Oriented Innovation”的学术论文。

该研究构建了基于集体行动逻辑的“有组织科研”理论框架,论文将有组织科研解构为科研团队、人力资源、学术环境和公共经费四个维度的14项指标;以论文、成果奖励和专利作为测度使命导向型创新绩效的指标。以中国23所研究型大学的实证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指标统计数据,构建了有组织科研影响使命导向型创新绩效的基准回归与结构方程模型,系统测度了有组织科研对使命导向型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不仅揭示了有组织科研推动创新的内在逻辑,更从政策层面提出了促进使命导向型创新绩效提升的具体路径,为相关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了重要参考。该研究首次构建了有组织科研与使命导向型创新的定量分析框架;揭示了有组织科研通过科研团队影响使命导向型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填补了现有理论分析和定量测度空白,为创新政策与科研治理提供了新的解释空间。论文强调了中国当前推进使命导向型创新的战略目标过程中,以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和强化科研人员个体价值平衡逻辑下推进有组织科研的可行路径和中国政策实践。

研究认为,科研团队是连接公共经费、学术氛围与人力资源的关键中介变量,决定了科研资源能否有效转化为学术论文、科技奖励和专利等成果。公共研发经费对使命导向型创新绩效的影响呈现“规模—结构” 双重特征。公共经费的整体规模与科研产出呈稳定正相关,充足的经费投入为研发活动提供基础保障。但是,经费结构的差异会导致创新绩效的分化效应。学术环境(含学术自由、学术诚信)与人力资源(优秀科研人才集聚)对使命导向型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有限,但是通过科研团队这一中介变量,将对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深层原因在于,若仅依赖教师个体自主组建科研团队,易因激励机制不足、资源配置分散等问题导致团队效能衰减。此外,经费总量对专利产出的促进作用最稳定,对科技奖励的敏感性最强,而人力资源增加对论文和专利更有效,但对科技奖励的促进作用有限。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是Nature旗下唯一面向人文社会科学的期刊,被A&HCI与SSCI收录。该刊致力于出版人文社科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在国内外人文社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该刊在JCR社会科学分区为Q1,中科院人文科学一区。根据Web of Science期刊引用指数,该刊在人文学科-多学科领域的409种期刊中排名第三,在社会科学跨学科领域的265种期刊中排名第一。